7月15日,四甲镇举办移风易俗观摩学习活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业务骨干培训,海门区文明办副主任姜玲玲、各区镇宣传委员及村书记代表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业务骨干等共80余人参与,四甲通过实地探访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,探索移风易俗工作新路径。
在四甲镇科技小院,与会人员实地感受“科技+文明”的融合实践。这个由江苏辉润生物、南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与四甲镇共建的科普基地,以“露营交友区、科技科普区、文化文艺区”三大功能区为载体,打造青年社交新场景。现场设置的“新风打卡点”尤为引人注目。青年可在此相亲交友、拍摄纪念照等,也可以用共享露营、自助烧烤等低消费高情趣的活动替代传统宴请,践行“简约而不简单,浪漫而不浪费”的新理念。
基地创新推出的“种子盲盒”文创产品成为亮点。盲盒包含“相敬如宾的爱情种”“邻里友善的乡情种”“尊老爱幼的亲情种”等主题种子,参与者通过培育植物的过程领悟“小种子孕育大文明”的深意。
随后大家参观了四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。四甲村打造了三支移风易俗志愿队伍,依托“加简生活”“道德银行”“四甲自家”“甲家舞台”四大品牌项目,深入群众,全面宣传,推动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;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上门服务指导红白事,提供“一条龙”服务,引导居民自觉抵制铺张浪费。实践站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村部正在积极打造的社区食堂,除了为辖区群众提供公益性的婚礼宴席,还计划提供老年人送餐、宴席优惠套餐、文化娱乐等多元服务,希望能够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替代旧习。
头桥村“爱拾光”休闲基地的蜕变故事,诠释了“资源盘活+习俗革新”的双赢逻辑。该村通过“修旧如旧”思路改造,将3处闲置宅院变为集垂钓、露营、露天影院于一体的文创空间,让大家感受到“旧宅焕新”到“习俗革新”的深意。作为全镇移风易俗实践点,负责人重点介绍了户外婚礼基地,通过简约不简单的婚礼套餐逐步引导周边群众喜事新办,爱·拾光不仅“拾起”了乡村的美好时光,更“拾起”了文明新风的种子。目前该点位正在试点“文明积分制”,参与喜事新办的家庭可兑换农产品礼包等奖励。今年村民红事攀比投诉量同比下降82%,形成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余事不办”的文明新气象。
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南通报业徐秋尘、区委党校副校长张华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业务骨干做培训辅导。
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,而要像科技小院的种子那样,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,最终长成文明乡风的参天大树。此次活动通过“实地观摩+专家授课”的学习模式,不仅展示了四甲镇在移风易俗领域通过“实践点+实践站+实践所”三级联动的突破性实践,更推动文明新风从“政府推”向“群众干”的突破性转变。